1.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一類能引起免疫應答反應的生物制劑,通常為蛋白(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單一成分或含有效成分的復雜顆粒形式,或通過活的減毒致病原或載體,進入機體后產生滅活、破壞或抑制致病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以預防和治療疾病,或達到特定醫學目的。
疫苗在發展過程中,有三次革命性飛躍:
第一次疫苗革命:以疫苗之父Pasteur于19世紀末研制的雞霍亂疫苗、炭疽疫苗和狂犬疫苗為標志。
第二次疫苗革命:以重組DNA技術為代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肺炎、腦膜炎和流感嗜血桿菌的多糖和多糖蛋白偶聯疫苗,以及無細胞百日咳和回歸熱的純化蛋白質組分疫苗。
第三次疫苗革命:DNA疫苗,又稱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
2.疫苗的免疫作用
人體免疫系統由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系統和后天獲得的特異性免疫系統組成。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通過B淋巴細胞分泌到體液中的可溶性的免疫球蛋白或抗體來實現。細胞免疫則是通過T淋巴細胞所介導的細胞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疫苗的免疫作用是疫苗中抗原物質刺激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過程。
疫苗免疫的基本要素:
(1)免疫原性:不同組成和結構的抗原引起不同類型的免疫反應。如死疫苗或滅活疫苗及亞單位疫苗引起的主要是體液免疫反應,蛋白質組成的抗原引起以IgG為主的體液免疫,多糖和脂類組成的抗原激發以IgM為主的體液免疫反應。減毒活疫苗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和增殖,因而能誘導以細胞免疫為主的免疫反應。
(2)疫苗的免疫記憶性: 在抗原的刺激下,淋巴細胞分化出一類特殊的記憶型淋巴細胞,當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時可以產生更快更強的反應。
3.疫苗接種對象
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所有暴露于某傳染性疾病威脅下健康人群,以兒童為主。目前在發達國家,公眾主動接種疫苗預防疾病已非常普遍,但在我國,人們更多地將疫苗與孩子聯系在一起,認為只有孩子才需要接種疫苗。事實上,對所有人群而言,接種疫苗都是事半功倍的舉措。
4.疫苗的分類
(1)疫苗的類型很多,根據使用對象可以分為:人用疫苗和動物用疫苗。
(2)根據研制技術特點又可以分為:傳統疫苗和新型疫苗或高技術疫苗。
傳統疫苗主要包括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是指用弱毒、但免疫原性強的病原微生物及代謝產物,經培養繁殖,或接種于動物、雞胚、組織、細胞生長繁殖后制成的疫苗。它接種于人體后,在適當的組織系統中產生一定的或短暫的增殖,類似一次輕型的人工自然感染過程,從而引起與疾病相類似的免疫應答,但不會發病。它在體內作用時間長,往往只需接種1次,即可產生較牢固的免疫。如:天花、狂犬病、卡介、黃熱病、脊髓灰質炎(口服)、麻疹、腮腺炎、風疹、腺病毒、傷寒(Ty21a)、水痘、輪狀病毒;
滅活疫苗是指用免疫原性強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經培養繁殖,或接種于動物、雞胚、組織、細胞生長繁殖后,采取物理的、化學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或應用提純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而制成的疫苗。通常用于皮下接種,它進入人體后可直接引起免疫應答,但不能生長繁殖,相對比較安全、穩定。但常需多次注射,才能產生比較牢固的免疫力。如:傷寒、霍亂、鼠疫、百日咳、(全細胞)、流感、立克氏體脊灰炎(注射)、狂犬病(新)、乙腦、甲肝、森林腦炎和用病毒某些成分制成的單位疫苗。
新型疫苗或高技術疫苗是以基因工程疫苗為主體,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載體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遺傳重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獨特型抗體疫苗以及微膠囊可控緩釋疫苗等。
(3)根據預防疾病的種類可以分為:單一疫苗和聯合疫苗。
疫苗的其他類別有:重配疫苗,如:流感、輪狀病毒疫苗等;基因工程或DNA疫苗,如:重組酵母乙肝疫苗、霍亂疫苗、百日咳疫苗等;治療性疫苗,如:狂犬疫苗、卡介苗、HIV疫苗等。